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对信息源的态度;

    2c个人对信息源所评论的事件的态度;

    3c信息源对于这个概念的论断性质。

    这一理论概括起来就是:如果我们喜欢的信息源提出了我们赞同的看法,他的论断将符合我们的参照点;如果我们喜欢的信息源提出了我们不赞同的看法,或者我们不喜欢的信息源提出了我们赞同的看法,那么他的论断将不符合我们的参照点。体验到不符合的人就会改变其对信息源或者信息源所评价的事的态度。

    按照一致性理论的观点,也可以解释人们在旅游时,为什么总会选择一些知名旅游地点为目的地了,这是因为那些知名的旅游地点为游人提供的服务具有品质保证,它们为游人提供的愉快和便利是可以预见的,一般而言,在这些知名旅游景点,人们遭遇不愉快经历的风险是很小的。

    为什么有的人会毕生从事不喜欢的工作?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廷格(le一nfestr)于1957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人们将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这便会让你产生内疚的情绪。一般而言,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比如你与你喜欢的人一起从事很多活动,对于那些你不喜欢的人,你则爱理不理。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比如一个人认为吸烟有害身体,暗暗告诫自己一定不要吸烟,但是有一次,这个吸烟的反对者却与同事一起吸了烟。当态度与行为不一致时,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为了减少自己内心的不舒服感,这个人便为自己的吸烟行为找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与同事一起吸烟,有助于让自己得到他们的认同,可以为自己带来和谐的职场关系。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让三组被试从事重复乏味的作业一个小时,然后让第一组被试向其他人说明作业的情况,让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把作业说成有趣好玩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唯一区别是,第二组的被试获得了1美元,第三组被试获得了20美元。最后,问这三组被试对作业的态度。

    实验结果显示,第一组被试表示出最消极的态度,但是第三组被试比第二组被试表示出更消极的态度,实际上只有第二组被试对作业表示出积极评价。对于第二组和第三组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别,实验者认为,第二组被试只得到了1美元,他们认为为了1美元的报酬撒谎显然说不过去,这时,第二组被试便出现了认知失调,为了消除这种失调,第二组被试便改变了自己对于作业的态度,对于作业给予了正面的较高的评价。而第三组被试获得了20美元,20元钱的报偿足以诱使被试说出与自己体验相反的话,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所以他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评价,仍然认为作业十分枯燥乏味,自己只不过是为了钱而向其他的人撒谎罢了。

    在现实的事业选择中,有的人毕生所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甚至是十分厌恶的,但是他们仍然为这份工作付出了大半生的时间,其中的一个原因很可能就是,这份工作薪水比较高,获得不菲的薪水不会导致他们出现认知失调,由于具备高薪这个诱因,他们便会认为接受自己所厌恶的工作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人们总是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

    古书教导我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然而,虽然很多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当真正成为当事者后,即使他们明知自己先前的观点是错的,也很难说一句:“我错了。”为什么开口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此困难呢?为什么放弃那些公开表达的观点这么不容易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