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获奖电影《美丽心灵》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福布斯·纳什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和人生意义的故事。在电影中,纳什与其女朋友(艾丽西娅)有如下一段对白:
纳什:艾丽西娅,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能保证长远的承诺呢?我需要一点证明,一些可以作为依据的资料。
艾丽西娅:你等等,给我一点时间让我为自己对爱情的见解下个定义。你要证明和能作为依据的资料,好啊,告诉我宇宙有多大?
纳什:无限大。
艾丽西娅:你怎么知道?
纳什:因为所有的资料都是这么指示的。
艾丽西娅:可是它被证实了吗?
纳什:没有。
艾丽西娅:有人亲眼见到吗?
纳什:没有。
艾丽西娅:那你怎能确定呢?
纳什:不知道,我只是相信。
艾丽西娅:我想这和爱一样。
当纳什希望艾丽西娅为自己提供可以证明关系长久的资料时,艾丽西娅用宇宙类比,以此说明没有被证明存在过的事物也可以是存在的,就像她对纳什的爱情一样,是一种不需要被证明的事实真相。可以看出,艾丽西娅在认知世界时,没有受到“信念偏见效应”的影响——她对于事物的认知凭借的是合理的逻辑,而不是现实世界已经存在的模型。
“信念偏见效应”提醒我们,当我们在认知世界的时候,应该信仰逻辑,而不是已经存在的事物。比如,当一个人在30岁的时候萌发转变职业方向的时候,常会选择他人的故事为参考依据,如果正好他知道有一个人30岁转变职业方向获得了成功,便会增强自己的信念,如果他恰好听到了30岁转变职业方向失败的故事,也许便会打消自己的念头。然而事实上,这个人转变职业方向后的成败并不取决于那些已经存在的故事,而是此人的内在因素。
同样,在爱情领域,热恋的男女常会让对方证明自己的爱,或许以感情付出的方式,或许以物质赠予的方式,似乎可以证明的爱才是爱。然而通过艾丽西娅的解读,我们可以判断出——不能够证明的爱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
既视感:你为什么会对某些事物c某个场景感到似曾相识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感觉眼前的场景无比熟悉,对于每一个细节都感到似曾相识,甚至对于接下来的所要发生的一幕,你也了若指掌,恍若昨日重现一般。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便是“既视感”,指的是人类在现实环境中突然感到自己曾于某处亲历某个画面或者经历一些事情的感觉,就是没见过的场景c事物却仿佛见过的一种错觉。
根据目前心理学界的定义,既视感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1c某种场景好像在何时经历过。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既视感,特点是感觉强烈,细节清晰,不仅仅是视觉,连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周围的一切一切,都好像是过去某个时刻的全部复制,就如同过去某个事件被你遗忘,现在突然想起来一样。不过,事实上,这并不是你所恢复的记忆,因为这种场景一般很短,只有几秒至几十秒。
2c某种感觉好像在何时有过。
这种感觉与场景经历不同的是,你所经历的不再是某个场景,而是某种感觉,无论这种感觉是愉悦还是郁闷,你都会感到好像与这种感觉重逢一样。
3c某个地方好像在何时去过。
这种感觉的经历者是最少的,具体表现为一个人到达某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时,感觉周围的环境是如此熟悉,对周围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仿佛曾经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很长时间。
据科学调查显示,大约7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经历过1次既视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