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5)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格的构成:本我c自我c超我

    2008年7月1日,北京籍男子杨佳带着一把20多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用刀连续袭击9名警察和1名保安,导致6名警察死亡,3名警察和1名保安受伤,杨佳后被制服。

    被擒后,杨佳没说一句话,只是不断喘粗气,喉咙里发出“嗬嗬”的低吼声,双眼通红,手上粘满鲜血,白色t恤的左半部已被鲜血浸湿。脚底下,是那把20多厘米长的单刃剔骨刀,带着血。

    在紧急支援的持枪特警出现之前,被多位民警制服的杨佳暂时被反铐在办公室内。一支枪对准了杨佳。他终于开口:“你开枪把我打死吧,我已经够本了。”没有任何忏悔的意思。

    一位权威人士透露,在一度拒绝配合警方录口供之后,杨佳首度解释犯案动机的第一句话赫然是:有些委屈如果要一辈子背在身上,那我宁愿犯法。任何事情,你要给我一个说法,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

    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人们在感到震惊之余,不禁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根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的评定,杨佳并不存在精神问题,也不是精神分裂,意识也很清醒。从眼前情况看,应该是人格上有问题。据此,心理专家分析,杨佳可能是偏执性人格和攻击性人格的结合体。

    专家所说的“杨佳可能是偏执性人格和攻击性人格的结合体”,意思是说,他的人格出了问题,有了障碍。人格有障碍的人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骂人的话也常常与“人格”搭上边,如:“你的人格不健全!”“人格有缺陷!”“你有人格障碍!”

    如果我们听到别人对自己这样的评论,我们会不假思索,本能地反击过去——“你的人格才不健全呢!”“你的人格才有问题呢!”很显然,他人说我们人格有缺陷,并不是什么好事,也是我们极力否认的;而当我们听到他人赞扬我们有“人格魅力”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欣然接受,并高兴不已。

    那么,到底什么是人格呢?

    人格通俗被称为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来说明:在人生的舞台上,人们也会根据在戏中扮演的角色的不同而戴上不同的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的外在表现。摘掉面具后才是真实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一般来说,人格是一个人的独特思维c情感和行为模式。每个人都是由独特的才智c价值观c期望c感情c仇恨以及习惯构成,这就使得我们形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人格不仅具有独特性,同时也具有稳定性,这也决定了你以前是什么样,现在和将来都是什么样。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c“自我”和“超我”三部分。

    “本我”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是被压抑的c非理性的c无意识的心理本能,如生命力c内驱力c本能c冲动c等。它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不考虑其他因素,只想满足自己。

    “超我”与“本我”相反,是人格系统中专管道德的“司法部门”。它凌驾于“自我”之上,仿佛是社会道德训条c高尚道德的代表,来监督控制“自我”。它遵守的是一种道德原则。它就像一个执法机关,随时监督你的道德准则和行为。

    “自我”则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是一个人后天学习形成的,是对自身与社会的理智的认识。它正视现实c符合社会需要c按照常识和逻辑行事。它遵照现实原则,压抑“本我”的种种冲动和以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