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16日 星期一 微风
接收病人第四天。
昨天的催眠虽然出现了意外,但我也大致明白了黄玲玲的一些想法。本来,我仍需很长时间才能消除她对我的戒备,却被一首《童话》,让我成功的与她建立起信任的关系。
本来带了一个p3准备送给她,但被狱警拒绝了。理由是由于她的自杀倾向严重,处于特殊看护期,不接受任何有危害其行为的物品(p3的形状是细长的铁制外壳)。
当然,这个p3的外形是我故意去选择的,目的是为了今天的任务。
“真遗憾!本来想送你让你听歌的,可是碍于规定,我不能给你了。”我假装遗憾地摇了摇头,拿着p3向她扬了一下。
“谢谢你!没关系,我不能要你的东西。”她友好地笑着,态度比昨天要好许多。
“我在里面拷贝了光良的《童话》,还有很多新歌,是想拿给你放松的。”我说出我预先设计好的话:“这样对你有好处的。”
“谢谢。”她又一次向我道谢。
“哎!谢什么呀。又送不成!”我叹着气,随意地说着,然后又摇着头,偏着脑袋看着她,一言不发。
她有些奇怪,问我道:“怎么了?你在看什么?”
“没有,呵呵!”我笑道:“我在想刚才狱警的话。”
我把椅子往后挪了一下,然后靠在椅背上,端着双手,叹了一口气,大约三四秒钟后,又把椅子挪回到原来的位置,手肘托着下巴,盯着她。
在心里又把所有一切考虑了一遍,我暗中点头,单刀直入地直接问她道:“其实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你会想到自杀?”
她的表情有些凝固,勉强的笑了一下。
“你是怎么想的,能不能说给我听听?”我继续问道。
她沉默了一阵儿,摇了摇头。
“不要紧,没有关系的。我不会逼你的。”我装作有些慌乱,急忙开口安慰她:“不要提它了。我们随便聊些其他的吧!”
她的神色开始慢慢地放松了下来。
在以上的几句话里,我运用了一个心理学的技巧。
心理学认为,人在被提及自身的敏感话题时,都会有一种戒备的心理。这是一种潜意识,而无关谈论话题双方的熟悉程度。虽然当事人会刻意回避该话题,但当事人这种戒备的心理会在另一方提及时,在其潜意识中留下回忆。
等以后谈论话题的双方熟悉程度慢慢加剧后,潜意识中的这种戒备回忆会慢慢消失,只要另一方掌握住当事人的心理,再运用适当的谈话技巧,就会让当事人自发激起潜意识中的回忆。
这时,戒备往往会转化成信任。
如此以来,只要稍加引导,给出恰当的暗示语,当事人就会主动向另一方说出潜藏在意识中的敏感话题。当然,当事人是不会发觉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的。
人的心理变化,说不出的复杂。可以冥顽不灵,也可以瞬息万变。看似矛盾,其实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突然就直接问她关于自杀的这个敏感的话题,就是希望达成上面所说的目的。换句话说,这只是我在对她进行心理治疗前的准备工作。
今天的任务已经完成,我便随意地和她闲聊了一会儿,便准备向她告别。
临走前,我对她说道:“这样吧,你先休息两天,我有些事情要处理,等我19号了再来看你。真是不好意思呀!”
“好的。”她轻轻地点了点头。
其实,我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一切都不过是一种技巧罢了。这种技巧,俗话叫做松弛有度。就是给她一个消化的过程,等她的潜意识已经无法察觉后,再进行下一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