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不利,给中共创造了发展壮大的绝佳良机,以至于guó mín dǎng在东北战场上处处被动,四面受敌。这个结果,甭说guó mín dǎng上层无法接受,就连蒋中正本人也是火冒三丈。共党五大主力中,有两支主力部队驻守东北,兵是精兵,装备又是全国最好的,可即便如此,还是把仗打成了这副德行,说明了什么?说明最高指挥官就是个废物。尤其这杜光亭,堂堂黄埔军校一期的高才生,居然打不过四期的小兄弟林彪,这像话么?你是在剿共,还是在打蒋校长的脸?
所以蒋中正一怒之下,决定阵前易帅。熊式辉的行辕主任是不能再干了,一开始,老蒋打算重新启用张学良,可想来想去,最后还是换上了比较听话的陈诚。至于东北保安司令部,现在也不能再要了,不是老蒋不想要,而是陈诚不想要。其原因,不仅是因为这个司令部总打败仗,更主要的,是这司令部上下没有他的班底。没有自己的人,用起来就不方便,权谋之术从古至今,向来都是如此的。
从表面上看,guó mín dǎng这场人事调动,应该算是一次机构精简。可实际上则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就连陈诚自己也说不清此次改革,到底是为了党国,还是为了他自己。
民国三十六年八月中旬,陈诚兴致勃勃地来到东北。他准备大干一场,用自己的辉煌来证明熊式辉等人的无能。于是刚刚抵达沈阳,便掀起了大刀阔斧地军政改革。他期望通过这次改革,能使得东北guó mín dǎng焕然一新,以饱满的姿态来应对“日益猖獗的匪患”。
可共产党没给他机会。就在陈诚抵达东北一个月后,还没从“改革”浪潮中挣扎出脑袋,中共在北宁线一带,又跟guó mín dǎng军接上火了。这场战役,史称“东北秋季攻势”,距离不久前结束的“夏季攻势”,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连喘口气的机会都不给guó mín dǎng留,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民主联军主帅林彪,算是跟陈诚耗上了。你不是改革么?那我也改革,夏季攻势咱以“围城打援”为主,秋季攻势呢?“远距离渗透奔袭”。呵呵!你慢慢地改,我狠狠地打,咱们之间用不着客气。
林彪为什么敢放手开干?这其中还有一个说法。guó mín dǎng在东北的两员虎将:孙立人和陈明仁,都被自己人给整走了,所以他没了后顾之忧。孙立人是被杜聿明给搞走的,原因很简单,孙立人看不起杜聿明,认为他除了瞎指挥还是瞎指挥,属于典型的军事投机分子。至于陈明仁嘛!他可就有点冤了。陈诚揪住他三战四平时“纵兵抢粮”不放,叫他一手拿着嘉奖令,一手拿着撤职信,远远滚回南京去了。
没有这么玩人的,你陈诚到底想嘉奖,还是想整人?谁都知道你跟陈明仁不对付,可要打击报复,也不能这么直白吧?许忠义唆使你同乡刘翰东去“告发”陈明仁,这谁都能看出来有问题,你难道就这么糊涂吗?
结果被中共一搅合,东北的国统区,马上又乱成了一锅粥。受其影响,督察室的形式也发生了逆转。那些磨刀霍霍的大员们,原本正想趁同僚不备,悄悄捅上这么几下子。可现在呢?大家伙攥着刀,谁也不敢再轻举妄动了。赶紧先对付共产党吧,不然手里的刀,那就只能抹自己的脖子了。
许忠义还是负责他的总务,历九死一生又活过来的于秀凝,配合齐公子进行着“敌情分析”。至于李维恭嘛……他很失败,由于陈诚那声势浩大的“改革”、“精简”,他这官非但没有升上去,职权反而还缩小了。行营二处不再跟他有任何瓜葛,督察室内部,他所能调动的干将,眼下就只有于秀凝一个人了。
不过这于大姐也并不是天天围着他转,高兴的时候或许能唠上几句,不高兴了,那就立马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