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取直接进入大型零售企业,其jiāo易制度一般是,厂家需要支付“进场费”等通道费用,货款结算有一定期限的账期、非食品类商品要实行退换货制等。内销零售商“很牛”,市场覆盖面低但垄断程度高,他们肆无忌惮地挤占制造企业的资金,使本就处于融资困境中的制造企业不得不成为销售商的现金nǎi牛。因此,造成市场异常现象,就是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国制造通常比国内便宜,在香港市场的比境内便宜,最需要发展、消费能力相对薄弱的市场反而价格最高,生产厂商为了弥补账期风险,而抬高了价格,这反过来抑制了消费,增加了社会成本。

    我国有《反垄断法》,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政府有必要保护制造企业的基本权利,该出手时就出手,或者允许制造企业建立强有力的行业协会进行博弈;或者禁止挤占挪用,建立资金第三方托管模式;或者以信用保险公司解决资金占用。既然网上销售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网下销售为什么不能解决?

    光喊扩大内需用处不大,内销制度死结要靠政府解开,家电下乡、农资补贴之际正是建立中国基础商业信用体制的大好时机,政府提供补贴,却没有给内销企业提供护航的制度,没有尊重法律在建立统一市场中的作用,因此造成家电下乡中存在利益跑冒滴漏,成本居高不下。

    内需经济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不是政府主导下的行政经济。

    提振居民消费效果如何?(5)

    中国经济面临改革30年以来未有的大变局,如不积极谋变,将有可能急速倒退。谋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内需型经济。这是所有幅员辽阔的大国崛起所走过的共同道路。

    单纯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局限xìng,提振内需是中国经济的关键也早已成为共识。但内需屡提不振,无论是以低息手段推动民众消费,还是以公共产品市场化的方式让民众花钱,到最后得到的大多是假振兴、真问题。民众对于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问题怨声载道,而民众的这些沉重负担,恰恰是中国内需全面萎缩的重要因素。

    目前重新以高分贝呼吁提振内需,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以出口为生存根基的中小企业遭遇困难,全球金融危机让外向型企业经历生死劫,以压低资源价格、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糊口型”外向型经济走入了死胡同。全球金融危机唯一的结论是,中国依靠外向型经济走强国之路危如累卵。由于中国低成本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等原因,导致全球资源价格提升倒逼中国制造品成本上升,连海尔这样的中国品牌企业都只能靠越来越多的贴牌生产谋生。中国制造业再不寻求突破,将成为没有前途的夕阳产业。

    2007年前后,海尔集团CEO张瑞敏说过:“电行业的利润就像刀片一样薄,我们必须走出去。”在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5%;服装行业整体利润率只有3.9%左右。根据广jiāo会等资料显示,纺织服装业正是出口寒冬中最受打击的行业之一,到2007年年底,全国服装库存达到120亿件,完全可以满足全世界人民一年的服装消费。

    只有看清楚形成出口经济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内需不振的根源,才能找到转向内需经济的可能道路。

    在加入WTO后,我国出口呈现连续4年的bào发xìng增长,也对国内投资需求形成强劲的拉动,地方政府间日趋激烈的增长竞争是投资过热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的竞争以土地、税收等巨大的优惠条件为代价,这被称为“竞次选择”,谁敢压价,谁压得狠,谁就能收获外资,而民众没有得到实惠。以苏州为例,节节上升的GDP并没有让当地民众的生活、消费水准同步提高。对内资、外资实行不同的政策,这是内资的悲哀,也为内需不振埋下祸患。200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