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不可分,国有企业对于上市的过分迷恋曾导致国内资本市场成为圈钱地,而放弃自律一味寄希望于他律是对自身责任的放纵,说得严重一些,是对民族长远经济利益的藐视。除非国内银行能建立硬约束体制,除非能够杜绝像国有企业政策xìng破产这样给银行不良贷款增长以口实的政策xìng负债,新的注资行为并非明智之举。但在目前的改革路径中,没有什么能够代替注资、引资为上的模式,伤筋动骨的制度xìng改革非既得利益者所愿,也触动了中国经济渐进市场化的根本。
谁知道纳税人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谁知道中国金融机构对政府项目还要追逐多久?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的热情熄而复燃,利润增长点的转移,正是中国30年改革轮回的象征。金融机构的改革路径与其说反映了银行的独特之处,不如说中国的金融机构重走了央企改革的老路。既非空前,也非绝后。经历了股份制信仰和上市的狂欢之后,国有银行会剩下什么?
政府要为银行解困,还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2006年年初,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撰文指出:至少还需要3万亿元人民币。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05年我国GDP的1/6。
3万亿元注资就能解决中国银行业现存的问题吗?让我们回溯一下历史账簿,从1998年开始,政府顶着巨大的压力动用外汇储备,至少向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注资支付了3.57万亿元。结果如何?中国的银行部门依然处于危险境地,据陈小宪文中的数据,不良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为40%。考虑到剥离旧账之后的回收效率,以及关注与可疑类贷款不可遏制的上涨势头,不良贷款的比例有可能还会上升。只要经营体制不改,即便再给国内银行3万亿元甚至是6万亿元,恐怕也只能换来一声叹息。更无辜的是纳税人,他们默默承担了如此巨大的隐形成本,却连一声道谢都不曾听见,甚至没有人正式承认他们是真正的买单者。
金融机构改革之路就是贱卖之路?
金融机构改革之路就是贱卖之路?
银行动用全部社会资源成功改制,在热闹表象下潜藏着被“红顶”、“黑顶”压垮的隐忧。“红顶”即国有行政权力,“黑顶”即趁国有银行急于上市,大拣便宜货的国外金融机构。
银行资产贱卖给外资上升为意识形态的纷争,事实上,面对当时银行的资产状况,依照资产状况国际标准的定价怎么样,在剥离坏账、注入资本金之后,中国的银行应该享有怎么样的溢价?这些争论从未停止。而低价引资者一再强调低价向外资出售股权乃中国吸引国际先进经验所必须,是中国金融机构在境外市场上市没有定价权的命定结果,也是合适的价格。
更进一步说,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战略路径,应该以对内开放为主还是对外开放为主,中国的纳税人、投资者是否有权与国外投资者一样享有同等的溢价权?在股价的拟定与期权价格的设定上,如何做才对中国银行业最有利?对外资提供的技术帮助究竟应该如何定价?先外后内还是先内后外,中国改革路径的矛盾在银行业上集中bào发。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1)
定价标准拱手让人
还原事实真相,是尊重改革历史的第一步。
技术问题的探讨是中国银行业避免日后贱卖的核心,对于中国今后在国际上争夺定价权至关重要,也是在越来越多的股权jiāo易中抢得先手的重要步骤。可惜,所有认真的反思都在横飞的汉jiān、民粹的帽子下被解构。
经过注资,金融机构获得了漂亮的资产负债表,以便吸引境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很快,在改革银行内部治理的旗帜下,吸引境外投资者成为不二选择。经过国际市场定价,中国溢价很快蜕变成中国贴水,境外战略投资者给予低价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