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32年的春天,第二次去晋江时,听晋江书店的姓沈的朋友讲了一个生病的少女的故事。少女因父亲逼她同她所不爱的人结婚,还不许她继续念书,就疯了。她是巴金的读者,在朋友的陪同下,巴金去见了她。呆了半小时,讲了不到十句话,就看到她十几次凄苦的哭一样的笑。不久后她去世了。在此之前,在黎明高中,他还知道另一个类似的悲剧:黎明高中的一位华侨女教师爱上了英语教师郭,但她家里另外为她选了一个省内知名的富绅为婿,她不从。她对郭表示愿随他流浪至天涯海角。郭不及她勇敢,也不愿她跟自己吃苦,拒绝了她。巴金以这两个故事为素材,回到上海,一口气写成了这部中篇小说。他向不自由的婚姻c传统的观念c家庭的,一句话,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控诉。他替疯姑娘们讲了话,他才感到轻松。他被那许多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充满献身精神的朋友深深感动,于是写了小说《爱情的三部曲》。 《爱情的三部曲》是《雾》c《雨》c《电》三个中篇小说的总称。书名原为繁体字,每个字上面带了“雨”字头,象征作品的气候氛围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三部原名《雪》,后改为《电》。这之前还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雷》,地点与《电》同,人物也有交叉,可看作《雨》和《电》之间的插曲和过渡。 他在1931年夏天开始写《雾》,到1933年12月写完《电》,完成了全书。这是一部带给作者很大欣慰,也带给他巨大麻烦的书。1935年10月他写了近三万字的总序。说明了为什么要写这三本书,怎样写成它们以及为什么在全部作品中特别喜欢它们。他说:“在我的二十多本文学作品里面却也有我个人喜欢的东西,例如《爱情的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电》,“这部小说是我的全部作品里面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一本,在《爱情的三部曲》里面,我也最喜欢它”。 《雾》的写作很偶然,那时他住在闸北宝山路宝光里,住处较宽敞,一个从日本回来的朋友曾借住在此,他向巴金讲起对一个江苏小姐的爱情,他一直想念她,对朋友们讲了又讲,总没有一个结果。巴金爱这个朋友,却不能宽恕他的性格。于是想写一部小说,如实写出他的面目,让他照照镜子。这小说就是《雾》。 《雾》的主人公周如水,从日本留学归来,在某地海滨旅馆与在友人家有一面之缘的大学生张若兰邂逅。她是来此度暑假的。彼此印象都好,交往后萌发了爱情。周如水性格优柔寡断,对此犹豫不前。原因是他在云南老家有一个父母包办的文盲发妻和一个儿子,虽然毫无感情,又不敢离婚伤了父母的心,因而陷入痛苦之中。为帮助他摆脱困境,他的好朋友陈真找张若兰告诉她真相,请她主动找周如水谈,以解开这个“复杂的问题”。张若兰答应陈真帮周治疗心灵的创伤,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让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同情周的身世,主动向周如水表白了爱情。周虽然也是“五四”后的新青年,但仍受封建道德观念的约束,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又想起了自己对父母妻子的种种责任,拒绝了自己也深爱着的少女,忍心地对她说:“我们今生是没有缘份了。希望你以后把我完全忘掉。我们的结合是完全不可能的,不会给你带来幸福。我应该回家去,我的责任是在那里。”他流着眼泪离开了她,结束了这段恋情。后来他才知道发妻已于两年前病故,父亲没及时告诉他,而这时张若兰已属于他人。第二年重返海滨,只余下痛苦的回忆。  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