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有伤亡。在第一次轰炸延安后,日寇轰炸机又于11月21日c12月12日c对延安实施了轰炸。为了保障安全,延安市政府动员全市居民与城里的机关全部出城,依山傍水挖窑洞,好在日寇轰炸威胁下坚持办公c营业。不光要有住的,人们还在南门外的山上挖窑穿洞,要再造一个新市场。
黄河之滨,
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同学们,努力学习,
团结c紧张c严肃c活泼,
我们的作风,
同学们,积极工作,
艰苦奋斗,英勇牺牲,
我们的传统。
象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把日寇驱逐于国土之东,
向着新社会前进,前进,
我们是抗日者的先锋!
清凉山下,朱晓光嘴里哼着《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蹲在延河岸边,打盆水洗脸。清澈的河水冰冷刺骨,朱晓光心里像燃着一团火。
朱晓光是山西代县石曹人,他爷爷是石曹小学校长,父亲是36年与阎锡山合办的牺盟会,在五台地区的五台中心区干事,家中四个小孩,全进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工作,大点的大姐c二姐c三哥上前线进行宣传,年纪最小的朱晓光被留在县牺盟会做民运——写写标语,发发传单,到乡下进行抗日救亡演讲。
38年初,朱晓光的大姐c二姐来到延安,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习。得知俩个姐姐去了延安,还在代县的朱晓光再也坐不住,他也想上延安,做梦都想,可“服从组织”一条,让他在没牺盟会批条之前,再怎么想也去不了延安。
最讲究组织性c纪律性,要是没加入组织,去了也就去了;有组织,却不经过批准擅自行动,那是要受到处分的!搞不好还在脑袋上扣上一顶逃兵的帽子。
经过多次申请,38年11月,牺盟会批准朱晓光到延安学习,路上走了一个来月,他终于看到宝塔山,穿上灰军装,打上了绑腿,进了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还见到了刚第四期毕业,正要回老家开展工作的俩个姐姐。
这里的天比其他地方更高,更蓝,这里的空气比外面更清新,这里的人们脸上荡漾着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笑容,这里的歌声永远停不下来,这里就是朱晓光心中的抗战圣地延安。
为什么不高兴呢?延安不是一个大城市,至少在中国,比延安更大的城市多的很,如果你是从上海c北平到延安,很可能你会误以为自己到了一个山间村庄,顶多就是个大点的村镇。
这里人口没那些大城市人口众多,这里四周全是黄土,缺少绿色,这里没有摩天高楼,也没有假山园林,别说城市,方圆百里,象征现代文明的四个轮子的汽车也是屈指可数。
但延安一定是汇集各地英才最多的城市,这里人文荟萃,志士云集。走在任何地方,你都能听到各种南腔北调,在朱晓光的大队里,有北平清华c燕京,上海同济c复旦的高才生,有东北的流亡学生,有来自国立四川大学的学子,有海外华侨,有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朱晓光的校友里,有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将领,有内战时和杀的两眼通红的国民党高级军官,有国民党县长,有国际友人,有杨虎城的儿子杨拯民,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傅作义的弟弟傅作良,有辛亥先烈黄兴遗腹子黄乃
为了一个共同的理想,大家走到一起,那理想就是:
驱逐日寇,振兴中华!
来到延安一个多月了,每一天,朱晓光的心里都是热呼呼的,虽然外面寒风凛冽。他喜欢这里的人们,喜欢这里的歌曲,喜欢这里的空气,喜欢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