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性子解释道:“朕因为帝国西部叛匪作乱,军资缺乏,去年不得已设立募捐司,募集军饷。朕何尝不想爱民c体民?何尝不知宽仁乃治国之本?然,不募集军饷,就无法调动军队。不调动军队既无法平定叛乱。募捐司只是暂时设立地,乃是权宜之策。待平定叛乱之后,自然会撤消。尔等在这国家危难之际,不求你们务实报国,但也不要再与朝廷唱反调,和衷共济,度过难关可好?”

    同乐耐心地说明募捐的缘由,也是鉴于吴孟明是帝国内有名的学士,出于忧心国事才直言上谏。他希望吴孟明理解朝廷的难处,不要执意坚持反对意见。

    张锐听了这番话后,认为皇帝这事的确算是处理得不错了。吴孟言辞激烈,如果面对地是一个昏庸残暴之君,早就将他拿下问罪,哪还能这样耐心解释?暗想,吴老先生,算你运气好,陛下今日喜获宝马心情不错,对你才这么客气。别再唧唧歪歪了,就此罢手回家好了。

    可吴孟明并没有被同乐说服,心头地话不吐不快:“募捐?不过以募捐之名为强征之事罢了。虞世基自主事募捐司后,已闹得全国各地民怨沸腾。再不挽回,不出年,必定流毒天下。民将流离失所,饿死路边;强者将铤而走险,相聚为盗。到那时,国将不国,陛下悔之晚矣!”

    同乐厉声道:“吴孟明,不要胡言乱语,危言耸听!你说这募捐是祸国殃民之举,难道你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军费短缺之疾吗?”

    吴孟明慷慨激昂地回答道:“陛下,小人自幼读圣贤书,深知历代治乱兴亡都是因可察聚敛为主,民绝了生机就会聚众叛乱。当年圣祖就是担心出现这样地局面,才制定老州永不加赋的政策。如今虞世基借募捐为名,大肆强征暴敛,不出数年必将尽失天下人心,也会将民众逼上造反之路。这实属饮鸠止渴之策,万万不可取啊!”

    “朕叫你说说你的对策,你却一直横加指责募捐的弊端。可见你也没有办法来解决军费短缺的问题。不能调兵平叛,难道眼睁睁地看着突忽独立?看着突忽人打过来灭我大汉国?难道这样就是体民?就是爱民?就尽到了朕地职责?你说啊!你说啊!”同乐越说越气,最后几句几乎是喊叫出来的。在场之人,皆噤若寒蝉,大气也不敢出。

    吴孟明没有被同乐的吼叫声吓倒,仍从容不迫地说道:“仁义之国不可灭。仁义之师则无敌。陛下只要广施仁政义,自然不会有灭国之祸。大汉地军队如早施仁义之举,西部数州地民众之心怕是早已归附,叛乱自然也早已平定,哪还会出现今日的局面?”

    张锐开始还是敬佩吴孟明的。在他看来,吴孟明虽是儒生,可比自己还要勇敢数倍。起码他敢犯颜直谏。而自己就是再借个胆子,也不敢这样做。同时,张锐也同意吴孟明的观点。认为应该追究虞世基的责任。

    单凭虞世基规定了各州必须完成多少捐款数额,这次的募捐行动就已经变味儿了。各州府为了完成募捐任务,挖空心思想办法,为了达到目地不择手段,因此导致三江门之类的恶霸行为,逼迫百姓缴纳捐款,令百姓叫苦不迭。却敢怒不敢言。

    可吴孟明接下来说到仁义无敌,顿时使张锐感觉他迂腐可笑。他嘲讽地撇撇嘴,心想。满口不切实际的仁义道德,战场上不等你说完恐怕就身首异处了。要是现在我扇你俩嘴巴,立马就可证明你地仁义毫无招架之力,还妄断什么仁义无敌?张锐相信,只要是上过前线的将士。听到吴孟明的言论后。都会嘲笑他照本宣科,迂腐无知。

    张锐对吴孟明的好感和反感参半。既佩服他直言进谏地勇气。又耻笑他自欺欺人地言论。心想:这个吴老头真是读书读傻了。我们在前线玩命地杀敌作战,就是不仁不义了?难道还需要排好队列,等着突忽地平民宰割,才算有仁有义?奶奶地,这种人应该去前线感受一下仁者无敌地“威力”,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