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了。东北蒋军实力和士气每况愈下的情况,与共产党所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日益壮大的光景,形成奇妙的对照。一九四五年和一九四六车间,美国的军舰和飞机把guó mín dǎng部队源源运到东北。共产党却须穿过长城的关隘长途行军,那时他们只有一些零散的部队,总计四、五万人。到了一九四七年,共军的兵力已经发展到近三十万人,其中至少有十二万人组成了六个纵队的主力部队,每个纵队有三个师。我当时曾写到,显然,“共军最后一定会把蒋军赶出满洲或就地歼灭“。在guó mín dǎng的手里,美国给他们运来的军队很快被消耗了,而日本人给他们留下的强大的满洲经济,更是被他们破坏殆尽。当时,蒋军控制了整个东北工业的百分之八十,但只有百分之十开工。当然大部分可以归咎于俄国的劫掠,一部分可以归咎于战争,但主要的原因还是guó mín dǎng的腐败无能。我在满洲各地看到了这方面的许多例证,但是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下当时抚顺煤矿的情形。抚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矿之一,日本人把这一地区建成了一个小匹兹堡,生产页岩油、煤气、石蜡、汽油、焦炭、沥青、高碳钢、水泥等产品的各种辅助工业一应俱全,还有多种小型工业。日本人时代,这里煤的日产量最高曾达到两万吨。俄国人接管后,最高曾达五千吨,但现在已降到不足两千吨。主要原因是军队的干扰。他们抓走了一万名工人及—万八干名民夫去构筑防御工事,既不给饭吃也不发工资。

    我离开满洲的时候有这样一种感觉:如果蒋介石不把他的部队撤回关内,就难逃一场可怕的灾难。当时我就是这样写的,并且还列举了前面提到的许多事实。可是我发回去的稿子,在美国一个字也没有登出来。在这期间,美国主张进行干涉的人却继续宣传蒋介石在满洲的局面可以挽回。蒋之所以死守无法保住的阵地,这些人的支持可能就是原因之一。所以,那些想给他帮忙的人恰恰促成了他在军事上的自杀.蒋在满洲的败局明明是无法挽回的。魏德迈将军早就告诫他不要到那里去。从总的战略观点来看,蒋在满洲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能抢占华北平原,把他的首都以及主要供应基地同东北联接起来。他的各条战线没有连成一片。他的处境很象当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时德将冯.lún斯泰德那样。这位德国将军要求撤出诺曼底,但希特勒拒不同意。蒋的将领们也想撤出满洲,美国顾问也叫他撤,魏德迈说拖下去是毫无希望的,但是蒋硬是不听。然而蒋介石在满洲的失败,远不只是一个战略失当问题,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根源。在中国革命的复杂进程中,他的军心日益涣散。他的士兵都是从南方农村抓丁运到关外去的,那些当兵的、甚至连当官的都感到他们是身处异乡,思想感情同当地人民格格不入。他们不会看不到身材高大的满洲人仇恨的眼神,象无数尖刀似的怒对他们。一种愤恨而又沮丧的情绪在士兵们的心里燃烧,随即他们又感到内疚。随着农村地区被共军逐步占领,蒋军士兵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失去了同其社会基础的联系。士兵们在心理上感到极度迷茫。他们越是远离乡土,就越变得象一只离开地面的气球,越升越高,直到它内部的压力使它bào破为止。蒋军从满洲一个个村庄撤走时,其内部压力也逐步增大,离bàozhà点已经不远了。我坐火车从沈阳前往北平途中,看到了蒋军已经失去内在自信心的一个鲜明的写照。火车到达一个站时,一位中国骑兵部队的将官走进了我所在的车厢,在我对面坐下来。我对他点了点头,但没有显示我会说汉语。不多一会儿,又有一位步兵上校进来,同这个素不相识的将官聊了起来。两位军官先说了不少含蓄的话来试探对方对战争的看法。将官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批评的话,上校就添油加醋地把话说得稍重一些,接着将官就发表了更加尖酸刻薄的评论。两人很快就同声指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