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人能给家里挣钱,也就不反对了。fù女下地和参加手工业的越来越多,村里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从来男人养活女人,现在女人也养活男人。“

    fù女下地,部分地弥补了因男人参军而给生产造成的损失,而部队参加生产,就更多地弥补了这种损失。同要求政府干部一样,也要求每个军人每月生产一定数量的粮食,或者布匹,或者其它必需品。几乎每个连都有自己的生产队,他们开荒或者帮助老乡耕地、收庄稼。生产搞得好的部队,各团粮食可以达到自给。刘伯承部队挺进长江流域时,还利用作战的空当儿帮助老乡收庄稼。还应该指出,这些部队经过guó mín dǎng的城镇时,还打开城市商人和大地主的粮仓数济贫民。

    增加农业生产,是边区必须解决的最困难的经济问题。其次是增加工业品,达方面的困难也不小。

    八路军初到太行山区时,农民把纺车当柴烧掉,把手工织机弃置于房梁上。榨油、造纸、制革几乎都失传了。这些手工业曾使马可波罗赞叹不已,也曾是农民的副业,后来因为西方机制品的涌入而毁灭,因为就连这些偏远的山村都与世界市场有了关系。

    抗日战争使进口突然停止,工业品的来源断绝了。为了穿衣,为了供应部队制服,共产党不得不设法恢复旧的手工业。乡村恢复织布,政府机关、学校和军队纺线,这一群众运动并不是实行什么甘地主义那套教义,而纯粹是出于需要。恢复手工业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几年之内,边区实现了布匹自给,所生产的油足供每家每户点灯,还生产了面粉、纸张及各种重要用途的皮革。

    据戎副主席说,边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工业是在家庭里办的,百分之九十的布是农家织的。

    经济学家可能觉得奇怪,家庭手工业竟然没有发展成作坊、织布场之类。原来,工厂无法同家庭手工业竞争。工厂需要征集资金,家庭手工业却不需要。工厂要管工人的饭,或者给工人吃饭的工资,而家庭工人靠自己种地吃饭。

    一九四六年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停战时期,那时,边区的官员忽然制定了一个工业规划。他们打算建一座钢厂,两座棉纺厂,一座毛纺厂,两座面粉加工厂,两座水泥厂,一座制酸厂,两座火柴厂,并开办六个大煤矿。这个规划的资金怎么办呢?戎副主席在参议会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一项议案,主张在边区的工业发展中引进美国资本。这项决议被一致通过了。当时,从上海买来了一座大棉纺厂。

    然而停战短命得很,很快就破裂了。当然也不会获得美国资本。由于怕空袭,政府一直没有把棉纺厂盖起来。大办工业的规划告吹了。

    边区官员虽然痛心,但并不气馁,他们又重新考虑手工业,想对旧的手工业加以改造和发展。一天只能织十六尺布的旧织机,渐渐被新发明的一天能织四十八尺布的单人织机代替。

    边区在工业方面能有什么作为呢?他们能象建立发达的手工业那样建立一个强大的经济吗?这个问题虽然十分引人入胜,但只好留待日后了。

    “当前阶段,”边区领导人解释说,“我们只好发展手工业。”正如列宁所说,在革命时期,“一个国家总有对革命有用的落后事物的。“

    二十四.他们的生活改善了吗?

    诸位读者想象过没有,在华北的穷乡僻壤做一个中国农民意味着什么?那里的农民几乎与现代科学和二十世纪文化完全隔绝,十分孤陋寡闻。他们没看过电影,没听过收音机,没乘过汽车。他们没穿过皮桂,没用过牙刷,也很少用肥皂。如果是山区人,也许一生只洗过两次澡,一次是结婚前,一次是死后。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喜欢身上带泥,而是因为水很缺,只能省下来饮用。

    想想看,这么贫困的物质生活能说明多少问题啊!想想看,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