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有飞机。解放军没有空军,政府没有航空公司。没有民用航空事业。边区也不通火车。因此,运输和旅行就靠汽车、板车、驮牲和两条腿。根据粗略的估计,运输和旅行中,只有千分之一是靠汽车。

    边区中很少有人旅行,一则因为中国人不爱好旅行,二则因为旅行起来太慢,太困难,又没有趣味,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也是因为在战争期间,最好的jiāo通工具都供军队和政府使用了。还应指出,没有人为了娱乐而旅行,人们只是在需要时才旅行。这样,在公路上运输的,大部是军需品和一些商品。

    运输商品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因为边区的贸易不很发达,没有大量的货物要运输。往往是一个人骑自行车驮一些糖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去卖绰,再买盐回去就可以赚钱。牛车在城镇之间短途贩运蔬菜、木炭和粮食。火柴很缺,可赚厚利,因为轻也容易运输,从一镇运一大车火柴到另一镇,就能卖大价钱。

    粮食运输则是另外一回事。只要部队集中起来准备作战或救济山区粮荒,就需要大批的粮食。大宗粮食的运输,多由政府经办。

    运粮工作由雇佣工、半雇佣工和义务工承担。政府、学校所需要的粮食由它们自己出入运输,而军队和救灾所需要的粮食则组织民夫运输。

    民夫队可以称为边区的货运列车,这是政府运输大宗粮食的唯一办法。一九四一年,政府靠民夫队秘密地把一万五千蒲式耳粮食从冀鲁平原越过平汉铁路和日军防线,运到遭灾的豫鲁山区。运粮的车辆有一些受到敌人袭击,但大多数部到达了目的地。

    一九四三年以前,在灾荒最严重的年代里,政府无偿地征用牲畜和夫役。到了一九四四年,政府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给征来的牲畜供饲料,并按通常工钱的一半付给出夫的农民。一个农民平均每年要出夫十天到十五天为政府搞运输。

    边区里人人都得学习,民夫队里也一样。例如,前面走的骡夫背上挂一个汉字牌,后面的人就学这个字,每天换一个字。农民就是这样一边劳动一边认字的。

    每支民夫队都有一位队长和一位政治工作者,或者说“群众“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一般由本村人担任,其职责有点象基督教青年会的干事。在路上,他讲故事,唱歌,传达当日新闻或他们所要去的地区的军情。

    晋冀鲁豫边区三千万人口中,只有一百五十辆小汽车和卡车,因此汽车运输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为了帮助合作社把粮食和手工业产品运到市场上去,政府于一九四七年组织了一家拥有五十辆卡车和三百辆骡车的公共运输公司。货运费很贵,不过客运价在当时的环境下看来还是合理的,二十英里的路程收费约八十美分。

    多数卡车烧木炭或酒精。情况不得已时,用烈xìng中国烧酒也可以使这些老式汽车行驶较短的眨离。汽油由地下工作者在天津的公开市场上买来后秘密运进,但是运输和旅行主要还靠大车和牲畜。

    邮寄物品有时比旅行慢,有时比旅行快。实际上边区直到日本投降后才有正规的邮政系统。一九三七年和一九三八年间,原有的邮政人员跟着蒋介石的部队逃走了,解放区有一段时间就根本没有邮政业务。但是,各游击队、地方政府和报社组织了自己的通讯业务,后来边区政府把这些通讯员组织成一支通讯大队。

    这只解决了递送公文的问题,老百姓寄信还是没有办法。过去,信件上贴一根鸡毛表示重要,如果贴两根鸡毛就表示事情极为重大,通讯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信送到。用鸡毛既不方便也不经济,于是通讯大队决定印制邮票,这样老百姓也可以寄信了。通讯大队渐渐成了邮政局。

    到了一九四七年,邮局的业务很是兴旺,拥有一些自行车、一批邮递员和三百六十个邮站,邮路营业里程达两万英里。邮递员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