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一二零零年:
这是一个普通的边陲小镇,当然,也不能说它就真的非常普通,这个小镇是蒙古境内非常重要的贸易点儿。
这个小镇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他旁边便是一个黄河岸上的码头,因为宋蒙两地的商人习惯在码头边交货,久而久之,这地方便形成了一个小镇。
蒙宋贸易一开始的时候,蒙古人能提供的产品不多,可是随着良种绵羊在蒙古的繁育,羊奶,羊肉这些东西的产量越来越大了,过去,蒙古人放牧能够自给自足就不错了,而现在,他们则多了许多选择。
羊毛专用的大纺车也在草原推广开来,牧民们从原来单一的放牧,变成了男人养牲口,女人做加工的习惯,一部分羊毛被纺成毛线,而另一部分则做成了毛毡毛毯等蒙古特有的纺织物。至于做醍醐,奶酪,酥油茶这些特产,已经成了许多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支柱。
而食品类的贸易也出现了很多花样:羊奶不容易保存,于是被做成了醍醐,奶酪,这类的东西,虽然这些东西能保存的时间虽然也不算很长,但是比起几天就坏掉的鲜奶还是强的太多了。对于爱好享受,奶制品消耗量惊人的宋人来说,用冰桶运输奶制品并不是什么夸张的做法。毕竟硝石可以重复利用,这样的成本他们完全能够接受。虽然羊奶不容易保存,但是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结成冰的羊奶是可以运送到太原以北地方而不用担心变质的。所以冬季卖一部分羊奶,其他时间则出售加工好的奶制品是大部分蒙古牧民的选择。
而牛羊肉这些东西,在冬季里被切割成块,冻成一个个冰坨坨,卖到了长江以北的几乎所有地方。其他季节,则被做成个各种肉脯肉松,贩卖到周围许多国家。
当然,还有个新兴的贸易产品,那就是矿产,铜铁矿石一向都是紧俏的物资,这东西太重要,每个部落发现了都不愿意那这些东西随便换些消耗品,但也正因为太重要,所以价格也高,尽管不愿意随便卖出去,但是还是有不些部落会选择换些更急需的东西来。当然,也有些矿产并不会让蒙古人珍惜,一旦发现赶紧高价卖给宋人,比如对他们来说华而不实的水晶矿————这玩意对蒙古人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可是奢侈的宋人会弄出水晶玻璃鱼缸这类的玩意儿。
因为没有战争的侵扰,一直没有被开发出来的黄河水道,如今成了西夏,蒙古与大宋贸易的重要的水运通路,除了冬天断航的几个月,其他的日子里,顺流而下的货船可以在半个月内从云内州(注1)走到开封。诸如肉脯的东西,即使不用任何保鲜措施也不会在这短短的半个月里变质。而需要保鲜的奶制品,也有专门的大冰库统一储存,这要比私人的马车里的硝石冰箱能源利用率高多了。至于很占分量,不怕变质的矿产之类的东西,更是因为水路的存在而极大地降低了运输成本。
话题扯远了,我们把目光转回到这个靠近码头的小镇上吧!
穿着短襦的山羊胡子老头子正在检查羊奶,他的小学徒打开最前面的一桶羊奶的盖子,老头子拿起腰的一侧挂着的银桶子里的一个小勺子,舀了一口舔了舔,然后点点头,勺子被他随手放在插到了腰间系着的另一个银桶子里。小学徒赶紧打开下一个羊奶桶,老头子便又拿出一个新的干净的勺子
老头子一个桶一个桶的检查过去,一边负责送货的蒙古商人忍不住拿出了手帕擦了擦汗:每次看这个老头检查奶的时候,不管自己原本对亲自从部落里收上来的奶如何自信,这时候都会提心吊胆。
“这一桶,退!”老头子忽然站住了,指着其中的一个木桶道。
蒙古商人忙不迭走过来,往桶里看去:“这奶怎么了?”他说着也拿了干净的勺子舀了一勺舔了一下:“这不是挺新鲜的?一尝就是当天的奶啊!”
老头子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