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每双鞋都给这样高的工费的,给王三郎这个价钱,一个是因为他做得好,另一个也是因为他做的是四十层的厚底儿,大娘你看看,足有一寸厚,这么厚的底子,女人们上一天也做不了两双出来,那些做鞋娘子,宁可去做八文钱一双的二十层底儿,也不愿意弄这个。所以店里才把这活儿交出来。可这种底子的鞋贵,一天也就卖那么十几双——”
郑管家没有再说下去,可是言下之意很清楚,好缝的鞋底儿店里是有人做的,这种费劲儿的活儿需要的人工并不多。
王三郎也想到了这一点,顿时泄了气,坐在炕上不吭声了。严霜安慰他道:“三哥,你别急,我回去再想想办法,总会有出路的。”
话说到这里,众人也都知道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严青虽然身居高位,可对应的是他肩负的责任也十分沉重,别说是退伍兵,便是他麾下的那几万骑兵步兵,所需的粮饷还要跟各方打不少的口水官司呢!大宋是募兵制,士兵们是要领薪水的,这几年虽然不打仗了,但是边境依然不是特别太平,小规模冲突还是会偶尔发生,凡有冲突,就肯定有伤亡,这种情况下,充足的粮饷物资绝对是稳定军心很重要的方面。偏偏严青驻守的地区冬天格外寒冷,需要的越冬开销要比中原腹地的禁军,南方的厢军都要多得多。别的不说,草原那边一年有半年都是冬天,丝绵一两多少钱?羊皮一张多少钱?利州路的步兵一身冬衣只要八百文,可河东路这边没有两三贯钱根本凑不齐一身结实暖和的衣服鞋帽。
可是户部的大佬们才不管你严青有多少理由,他们只知道河东路的部队报上去的开销比别处多的太多。要说北方驻军,这些花销都不少,东北防线的岳家军开销比严青这边的西北防线更高,可是柿子药要软的捏,谁吃饱了撑的去卡岳太师的钱?尤其现在边境比较稳定了,文臣们又开始跟武将们找麻烦,而且国家刚刚安定不久,百废待兴,户部的大佬们恨不得把一个钱掰成把两半儿来用,所以开销仅次于燕山府路的河东路便是每年拨军费的时候户部大佬们为难的重点。
这些事儿,普通的士兵或许不清楚,但是严青的亲兵们都知道一二。别看严青的宅子大,那是节度使府邸的规模本来就大。那么大的宅院,里头的女使男仆加在一起才就那么二三十人,严青的俸禄,大部分贴到军队里头了。也就仗着他娶了个有钱的老婆,生活才一直维持这一定的品质。从赵航的角度来看,觉得严青过的是土豪生活,而实际上,他也就是房子大一些,卫兵多一点,实际上,与严青平级甚至低一些的官员,随便哪一个,过的日子绝对都要比他奢侈多了。
王三也是严青的亲兵,怎么会不会知道这些情况呢?虽然现在不打仗了,可严青这几年过得也不容易,他们都心知肚明,所以纵然艰难,轻易也不愿意去麻烦严青。
严霜在王三郎这里坐了一会儿便出了门,沿着村里的土路走下来,去了好几户人家。其中几个身体健康,只是因为家乡没了亲人才选择留在这里的老兵过得还算不错,大部分老兵过的都很潦倒。他们中的许多是七年前宋金之战告一段落的时候退伍的,那时候严青回京,临走前把手头的钱给大家分了分,又跟地方官打了招呼,花了很少的钱就弄来了大片儿抛荒的地给他们。虽然有地,但是这地方缺水,土地十分贫瘠,而且经过一二十年的战争,整个州都穷的叮当响,所以大家盖的几乎都是土坯墙的房子。这些房子经过了六七年的风雨,越发显得低矮破旧。
许多老兵穿的还是他们当兵的时候穿的冬衣,那会儿正是宋金交战的时候,国家不敢在军需上委屈士兵们,所以冬衣全都是正经的棉花衣服,可是棉衣虽暖,经过了这么多年,也早就板结到一起了。这些老兵大部分都是残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又是单身汉,深秋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他们头发蓬乱,每一个都是骨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