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说:“你能做到,但你要清楚,任何一个十代子孙,都有五百个以上的先辈跟你存在血缘关系,这些人都会自认是你的后代。如此一来,你还认这些子孙吗?”
我们在此以一种极端的例子说明一个道理:人们无法与社会同胞脱离联系,无论为后代留下什么,其实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服务。
在一个家庭中,可以没有统治者存在,但是却不可没有合作精神。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但是,要记住一点,不管父母哪一方,都不要对任何一个孩子有过分的宠爱。过分宠爱的危险,常常是我们无法预料的。童年时期的孩子心压抑,常常是因为父母过于关心他的兄弟姐妹而忽视了他的结果。也许你会说这样的结论没有依据,但是在各方面都受到平等对待的孩子是不会有这种现象的。如果父母重男轻女,女孩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孩子的心灵往往更加敏感,他们常常因为感觉父母对他的宠爱不如对其他的孩子而走上错误的道路。
当然,父母总是有意无意地对家中优秀卓越的孩子更加偏爱。但是我们应该利用一些技巧和办法,不让这种偏爱显露在外。否则这个优秀的孩子会让别的孩子感到自卑和沮丧。他不但会引起别人的嫉妒,还会让其他孩子丧失自信,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合作能力。父母说自己一直公平地对待着每一个孩子远远不够,他们还要观察在这些孩子中有没有被父母偏爱的疑虑。
偏爱孩子还是平等对待
孩子们总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赢得父母的关注。比如,被过分宠爱的孩子往往害怕独自待在黑暗中,其实他们害怕的并不是黑暗,而是想利用恐惧心理来赢得母亲的关注。有一个被溺爱的孩子,只要到黑暗的地方就会哭泣。那天晚上,妈妈听到哭声走了过来,问道:“你害怕什么?”他说:“我怕黑。”母亲知道了他的意图,所以说:“我过来以后,是不是就不那么黑了?”可见,黑暗并不是他真正惧怕的东西,他只是不想和母亲分开。他所有的感c力量和心智都为了营造一种境,在这种境下,他要和母亲在一起。除此之外,他还会利用哭闹c号叫和不睡觉等方式让母亲围绕在他身边。
恐惧是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极为关注的一种感。然而,个体心理学关注的不是恐惧的原因,而是恐惧的目的。几乎所有被溺爱的孩子都有恐惧症,他们正是利用自己的恐惧赢得了别人的关注,并成为自己人生态度的一部分。他们想利用这种感去接近母亲。那些胆小的孩子一定是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的,并且想一直被别人宠爱。
被宠坏的孩子总是会做噩梦,并在梦中大声喊叫。我们似乎对这种病症十分熟悉,但是如果不接受睡眠和清醒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就无法理解这种形。本来,睡眠和清醒就不是对立的,二者无非是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罢了。孩子在梦中和在白天的行为方式相差无几。当他一心要将境变得更加有利于自己时,他的整个身心都会为此而动。当经过训练和有了经验积累之后,他会找到实现目的的有效路径,各种适用的观念c场景和记忆等要素,在睡梦中都充斥着他的头脑。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有过几次经历后就会现,由噩梦衍生的荒诞绪可以再次让母亲亲近自己。有些被宠爱的孩子在长大之后甚至仍不时做着各种焦虑的噩梦,梦中的恐惧同样可以赢得别人的关注,久而久之,这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烦躁的绪同样是孩子惯用的手段,如果那些被溺爱的孩子可以在睡觉之前让父母安安静静的,可真是新鲜事。他们想赢得父母关注的方法实在太多了,他们说自己的被褥不舒服,说自己想喝水,说自己害怕妖魔鬼怪。有的孩子只有父母守着才可以睡觉,有的孩子会梦游c掉到床下。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被溺爱的孩子晚上从不制造麻烦,而是安安静静地睡觉,既不做噩梦,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