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那位鼎鼎大名的李团长怎么那么像?他脑中又闪过一个念头:“参座,多谢您为我取表字,但我希望能改一下。”
赵渭滨惊奇道:“改成什么?”
孟翔凛然正色道:“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如今,我们却被东瀛倭寇欺凌得山河破碎,中国龙可谓是双翼尽折,伏地被困。我想改表字为‘困龙’,以此时时刻刻提醒我自己当前国家危亡的境地,也激励我为国枕戈待旦、圆木警枕,更加寓意着我希望我们中国龙能够破茧重生、困龙飞天的祝愿。”
赵渭滨反复玩味着这个名字:“困龙?困龙飞天?”他笑了:“好名字!”
当天晚上,孟翔接到赵渭滨的通知:刚刚从徐州回来的师长王铭章在和他认真商讨之后,都对孟翔的构思和计划表示赞同。另外,王铭章师长在集团军会议上向集团军代理司令孙震中将阐述了122师的设想,认为滕县是第22集团军防区内的重中之重。由于此时韩复榘不战而逃以及山东全境基本沦陷的局势已经日益迫在眉睫,因此孙中将欣然批准了122师的设想,并命令122师在接下来可能bào发的大规模战事中负责防御滕县以及周边地区。王铭章师长和孙震中将如此从善如流的开明态度让孟翔暗暗地松了一口气,既然滕县注定会发生一场血战,能够提前做好准备,必然会在实战中大大改善122师的处境,也许就能避免全军覆没的结局,而孟翔本人也不会刚刚上战场就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王铭章确实是个比较宽厚的长者,他吩咐赵渭滨,在滕县防务上重用孟翔这个“海归派”的青年人才。赵渭滨也非常看好孟翔,因此调拨了122师364旅727团团长张宣武上校前往滕县展开布防工作,同时委任孟翔负责协助张宣武,实际上相当于给张宣武做出谋划策的“军师”。除此之外,当孟翔前往师部接受命令的时候,王铭章还特地调拨了两千大洋的经费给张宣武和孟翔,作为他们在滕县进行布防工作使用的军款。孟翔对这个安排也很满意,因为赵海军此时在727团,能够和这个最熟悉的老朋友重逢并一起执行任务,自然让孟翔很高兴。
师部内,孟翔在赵渭滨的介绍下见到了张宣武上校。张上校年约三旬,正是最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年龄段,军姿如铁、浓眉善目,为人也比较和气。张上校是河南泌阳人,出身于西北军派系,是受过较高级教育的正规军人,在中原大战期间逐渐跨入中央军派系,此时在川军内任职也或多或少有种被安chā过来的味道。但张上校为人还是比较正派的,不屑于搞派系争斗,颇有“君子不党”的风范。历史上这位张上校曾临危受命被任命为滕县城防总指挥,解放战争期间战场起义,总体来说,张上校也是个标准的爱国军人,这一点让孟翔也很满意。
互相初次见面,张宣武以及727团一营长王承裕少校、二营长吴忠敏少校、三营长侯子平等几位军官热情地在团部招待了孟翔,几人共进晚餐。吃饭时候,张宣武当然也对孟翔“犀利而深远的战略目光”褒扬了一通,双方都说了不少客气话。孟翔对这一套并不怎么感兴趣,客气话说完后,他开门见山地道:“张团座,卑职参军没多久,因此还不知道我师究竟有多少兵马,不知您可否相告?”实际上,孟翔确实不知道122师究竟有多少兵力,赵海军毕竟也是刚刚参加,当然也不知道,谢大墉只是基层军官,同样自然不怎么清楚。搞不清自家究竟有多少人马是个问题,那制定出的作战计划没法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就显得空中楼阁了。
第九节 未雨绸缪(1)
张宣武也没有打官腔,直接干脆地回答道:“我师出川前共有7000余人,辗转征战至今,目前还有4000人左右。能打仗的兵员,大约3500余人,其余那几百人都是军需后勤人员和文书参谋等文职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