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将这个地方派系和那些杂牌军给抢走了?如此一来,李上将的威望水涨船高,几十万杂牌军都对他马首是瞻,那对委员长的“领袖形象”是很有负面效应的。

    档次第二的自然是地方军队里战斗力较为强悍的部队了,比如桂军、西北军、东北军等。桂军不用说了,凭着战区长官就是桂系领袖的面子,第五战区的桂军部队在重视程度和后勤补给、装备配发等方面享有的待遇都是仅次于第20军团的;而西北军则是那位德高望重的冯上将拉起来的部队,虽然西北军和东北军都已经被蒋委员长瓦解,但冯上将此时位居军委会副委员长的高职,在全国拥有很高的威望,势力不存但余威尚在,再加上冯上将的西北军以前曾和桂系并肩作战一起倒蒋,因此看在冯上将的面子上,委员长和李上将自然也不会亏待西北军和东北军。除此之外,鲁军也能跻身第二档次。虽然韩长官已经和委员长彻底jiāo恶,但第五战区毕竟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山东境内,韩长官又是战区副司令,这使得鲁军在自己的地盘上还是能占有不少优势的。

    档次最垫底的便是川军。川军由于是出川参战,远离了四川老家,再加上川军装备很差,川军领袖刘湘上将此时的身体也岌岌可危,这使得川军很快就要迎来丧失主心骨的危机。尽管川军是自告奋勇地出川抗战,但在别人的地盘上却不得不忍受“人在屋檐下”的耻辱,这使得川军遭到很大的不公待遇。实际上,第五战区的川军部队基本是刚刚从第二战区(山西)调来的,说难听点,是被第二战区撵出来的,再加上第二战区的阎长官和第一战区的程长官都异口同声地声称“川军战斗力极差,并且战斗无能、扰民有余”,这使得川军的名声更加是雪上加霜,也导致川军上下都满心怨愤。之所以第五战区接纳了被第一战区、第二战区都弃如敝履的川军,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第五战区兵力太少,李上将有点“饥不择食”的味道。虽然李上将xìng格比较宽仁厚道,对川军也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但川军仍然还是最没人看重的部队。再加上远离四川老家,在异地他乡的川军彻彻底底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pào灰部队。

    当然了,地位比川军更低的部队也不是没有,那就是华北地区的第十八集团军和江南地区的新编第四军。川军虽然很烂,但好歹也算是guó mín dǎng的军队,每个月还是能得到一些经费补贴和装备补充的。而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就完全不同了,这两支部队在政治上的xìng质是非常敏感的。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国民政府和各战区的大员们自然不会让这些委员长的宿敌部队真的享受到国军的待遇。在分配战斗任务上,第十八集团军和新编第四军每次都会被各战区和国民政府大本营结结实实地作为主力部队来使用,并且还美其名曰“能者多劳、好钢使在刀刃上”。当然了,战斗结束后的补充问题是想都不要想的,因为国民政府的大员们都巴不得这两支部队全部都打光掉。所以这两支部队是比川军更加彻彻底底的pào灰部队。

    孟翔此时所属的第122师,便是整个第五战区最差劲的部队。

    第五战区的川军主要是第22集团军,第122师便是其中一部。七七事变bào发后,出川参加抗战的川军部队主要被改编为两个集团军:第22、第23集团军。第22集团军一开始被用于华北战事,第23集团军被用于华东战事,都参与了一系列激战,也都遭到重大损失。由于第二战区和第一战区都表示不欢迎川军,因此在华北地区吃力不讨好的第22集团军便被调到了华东地区,和同乡的第23集团军异地重逢。此时的第23集团军属于第七战区编制,川军领袖刘湘上将便兼任该集团军司令,但由于刘上将此时已经抱病在身,国民政府虽然被日寇打得狼狈不堪,但仍然没有放松对地方军阀的排挤和吞并活动。刘上将率川军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