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年(1894)冬至将至,冬至在农村是个大节,被称为亚年。柳公盛糟坊给家不在县城的作坊伙计放了三天假期,让他们回去探亲。而杨邵文在柳公盛糟坊做学徒工已经一月有余,在回家前,他也从老板娘柳二奶奶的手中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钱。
柳二奶奶给他发了一银元。
杨邵文总共做了一个月零七天的学徒工,按照糟坊的规定,工钱按一个月算,多的几天零头要抹去。但柳二奶奶还是把多出这几天的工钱算给了杨邵文。倒不是因为柳二奶奶天生大方,而是柳二奶奶看上他了。
柳二奶奶对杨邵文一个多月的表现非常满意。杨邵文勤快、能吃苦,学得快,而且眼力劲好,看见糟坊有什么活缺少人手,他总是积极上前帮忙。一个多月时间,糟坊什么样的活他几乎都能插得上手,算得上是个万金油。甚至是糟坊的账房事务,他也能帮得上忙。
读书人到底还是比一般卖力气的农村汉有些优势的,起码脑瓜子要好使得多。
柳二奶奶虽然对杨邵文考不上功名颇看不上眼,但肯在作坊做工的读书人却也不多,再加上杨邵文颇能吃苦,柳二奶奶便起了笼络之心。
“邵文,你很不错。以后你就算是我们糟坊的正式伙计了,工钱都按每月一元算,你与糟坊的契约也一并签了,如何?”
“谢东家抬爱!”
杨邵文不卑不亢的回道。对于签契约一事,他心中另有计较。“至于签契约,既然当初说好是三两月,倒也不用着急,还是让东家多观察些日子。总得让东家将我的品性看通透了才好。”
柳二奶奶微有失望,她给杨邵文加工钱,主要还是为了让杨邵文签这个“卖身契”,将他彻底绑在糟坊。当初没让杨邵文签约,柳二奶奶有些后悔。
“随你吧。我是觉得,签了约,你们这些伙计各方面的利益就都有了官家的保障,主要还是为你们自己着想。”柳二奶奶神情慵懒,似乎说的就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随后又与杨邵文拉了些家常,问起了他的家庭情况。闻听杨邵文家中父母双亡,并留下四个年幼的弟弟妹妹后,也有些明白为何杨邵文一介弱质书生却能耐得如此苦累。
临走前,柳二奶奶让杨邵文从糟坊中拿些酱油回去,以做家用,杨邵文也都表示感谢。
拿了工钱,杨邵文本想在城里买一床厚被和一些肉食,给家里的弟弟妹妹改善生活质量。只是一问价钱才知,一条新被子最便宜的也要2银元,猪肉大约一角二分一斤。肉食倒是可以买上一些,但他考虑到天气渐冷,家里的房子也经常漏风,还是解决御寒问题更为迫切。好在,城里的一些杂货店也经营二手货,杨邵文还是用一银元淘到了一条八成新的被褥。
心中不免有些感叹,自己辛辛苦苦一个月,所得工钱竟然买不起十斤猪肉或是一条被子。他将之折算到现代社会的币值,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也就相当月每月一百多元的收入。听说,他这还算是做学徒当中的“高薪”了。
买了一条旧棉被,兜里也就空空如也。杨邵文也没钱坐船,仍旧步行回去。其实,就算是有余钱,他也未必舍得花,他如今对钱的珍贵已经有了切身体会。
背上背着条厚厚的被子,手中拎着大瓶酱油,回去的路走得艰辛了许多。不过,他运气不错,走到下午时,碰上了在河道中撑船的刘三福。
“邵文,上来吧,刘伯载你一程!”
“刘伯,我可没有船钱给你。”
刘三福笑骂道:“你个瓜娃子,你刘伯还能收你的船钱?少废话,快上来。你自己走路回去,怕是走到天黑也赶不到家中。”
杨邵文没再推却,与刘虎父子也勿需过多客套。
在船上,还坐着一个农村中年妇女,两旁各放着一个大竹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