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大哥你不读书了?”
杨玉华倏地一声站起,满脸的不可思议,就是杨邵明和杨邵宽两兄弟猛一听到哥哥以后不打算读书了,也满是惊异。
“哥,你怎么能这么自暴自弃,才第一次考试不顺利就说要放弃。爹考了一辈子的科举,失败了这么多次,也没见他放弃过。哥你还这么年轻,以后有的是机会啊!”杨玉华此时的模样,颇有那么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哥,你是不是还记着养家的事?我都说了,我能养活大家的,哥你在家潜心向学就是!”
杨邵文倒是没想到她会对自己放弃科举反应这么大,他是个理科生,本来就对考科举毫无兴趣。考科举本就是为了入仕为官,眼前满清就快完蛋了,这晚清的官当得还有什么意思。难道他能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甲午战争已经开始,清朝将完败,然后朝廷就会变革图新废掉科举,然后革命党起来将满清彻底埋葬。
他斟酌一番后,解释道:“玉华,大哥放弃科举,倒不是畏难的缘故。而是……”杨邵文可能也觉得弟弟妹妹们还小,与他们谈国家大事有些勉强,便将自己的意思尽量往简单说:“哥是觉得,这满清怕是没几天活头了!”
“啊!”杨玉华心中一惊:“哥,这种话你可别乱说,被人发现那是要砍脑袋的!”
“深更半夜的,有谁会听见!”话虽然如此,可杨邵文自己也留了心眼,满清不比现代,这种大逆不道的话,以后确实应当少说。
杨邵明问道:“大哥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
他与杨邵宽两人也是从小就开始读书,比同龄人早慧,不过对于这种国家大事,也都是一知半解。
杨邵宽道:“我觉得是因为如今的朝廷活得够久的缘故。我听爹说过,每个朝廷,只要时间一久就会出问题!”
杨邵文拍拍他的脑袋,对他的见解非常赞赏,小小年纪却是言之有物:“邵宽言之有理!朝廷久了,各类矛盾就积得多,贫富差距大,老百姓生活困难,起来造反的人就多。本朝前有太平天国、后有捻乱,国本已经动摇。”
杨玉华有些疑惑:“不会吧,我听镇上的说书人讲,现在是同光中兴,是盛事!”
盛事?应该就是洋务运动兴起所带来的一点进步吧,不过甲午战端一开,所谓“同光中兴”的表象就被彻底打翻在地。
杨邵文道:“玉华,你觉得咱们四周乡邻生计如何?”
“都挺困难的吧!”
杨玉华捋了捋鬓前散发,回道:“咱们苏南一带人多田少,主要收入就是靠养蚕、纺织或是在手工作坊劳作赚钱。以最大宗的家庭纺织为例,如果动员一家老小,手艺精熟的话,差不多两月能织15匹布,赚得二个银元,人少的家庭勉强能混个温饱。听祖辈的人讲,以前乾隆年间的时候,15匹布能售得三四两银子,生活好过多了。只是现在,土布价格是越来越低,乡镇的那些花纱布店坏透了,经常借着各种由头压价,着实可气。”
杨邵文也顺势解释道:“这就是了,老百姓生计越来越困难,朝廷这江山就难以安稳。咱们这苏南还是朝廷富庶之地,这里的百姓都生计困难,其他的地方可想而知。既然朝廷江山不稳,大哥还有什么必要去考科举做满清的官?”
杨玉华却没这么容易说服,“一切都还是大哥的猜想,就此放弃科考那也太武断了!”
她虽觉大哥说的话有几分道理,但要她就此同意大哥以后放弃科举却是万难。她自小在爹娘的耳濡目染下,认定了杨家就是要科举入仕,哪有那么容易更改。
杨邵文却是铁了心不去读八股考科举,还让两个弟弟也不要把心思放在科举上,应该多学些西洋的格物新学。这就让杨玉华很气愤,她气哼哼地撅着嘴回房睡觉,也不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