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出一锦盒摆在文宇案榻上。

    单见那锦盒有一尺见方,是红色精致锦缎包裹,其上绣有两只螭龙,呲嘴獠牙,展体横卧!

    “答谢我而来,为何答谢?这又是何物?”文宇指着那锦盒道。

    “为近三年来,叔父秉持文氏,使得文氏兴盛而来。”文丑笑言道。又道:“此为一由西域美玉雕刻而成的玉壁,是小子前些日子从一常年往来于冀州西域间商贩手中购得。”

    “哦,西域的玉石?”文宇听闻不由双目放光,大有兴致!

    “近来听闻,叔父喜好收藏玉石古玩,文人字画,是故特赶来孝敬您老!只是不知是真是假,还请叔父鉴定一番。”文丑看着有些兴奋的文宇言道,并将锦盒打开向其推去。

    锦盒打开,其内有一精巧支架,其上安放一晶莹剔透玉石。其色泽圆润,玉质温润细腻,其造型、纹饰大气磅礴、灵动飞扬。粗看似左右对称,细审则出廓之龙纹和螭龙纹均不相同,各自伸张有度,扭曲有势。不仅赋予玉器造型极强的灵动感,而且决无失衡之态。却是一个双龙壁!乃一不可多得的上好玉壁!

    汉时玉器丰富多彩,造型多大气磅礴,纹饰则灵动飞舞,其首先得益于治玉工具的进一步改良。在战国治玉技术的基础上,铁质工具的使用更为成熟,得心应手,工匠们熟练运用高浮雕、浅浮雕、多重镂雕、圆雕、线刻、掏膛、活环、镶嵌等各种技法,可以说是极尽雕饰之能事,创造了大批精美的玉器。

    再者两汉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思想环境宽松。黄老无为、儒家贵玉、道家神仙长生观念、辟邪厌胜以及东汉弥漫的谶纬、阴阳五行等各种思想对玉器艺术的创作均有影响,但难得的是对玉器的创新并不多加限制,工匠琢玉时较少受到形式、纹饰的束缚,充分发挥着想象力和创造力。故而汉代出现了大批经典之作,在纹饰和造型艺术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是以其社会多有流行雕刻有龙纹、凤纹等的玉器。

    文宇打眼一看,就知其不可多得!用手托起锦盒,仔细观看一番赞道:“其色圆润乳白、若盈盈秋水,其质细腻温和、若君子之德。好玉!好玉!”

    “这么说,是真的了?”文丑询问道。

    “真的、真的,……你要将其赠于老夫?”文宇将玉壁从锦盒中取出,把玩不止,言道。

    “正是,不知叔父可满意否?”文丑恭瑾答道。

    “哈哈,满意,满意!”文宇朗声大笑,看文丑是越看越顺眼。他怎能不满意,此时正是两汉儒学奠定之时,而儒家最是推崇玉徳,是以为君子之器配,而寻常黔首百姓,难得见一玉,更别说是拥有一个如此精美的玉壁了。

    儒家玉德观至先汉武皇帝刘彻提出“独尊儒术”后正式奠定了统治地位,“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对玉“仁、义、智、勇、洁”五德的最后提炼,使两汉玉器的功能越来越多。爱玉、佩玉成为社会贵族阶层的时尚,从礼器到佩饰、日常用品、丧葬用玉、甚至互相馈赠的礼品都是玉器。

    但此时玉器的使用仅限于王侯贵族,价值很高,所以传说战国那块可以换十五座城池的“和氏璧”被秦始皇改为传国玺后,到了汉末魏晋时期仍然是国家权力的标志,成为各路诸侯都想争夺之物。这种强烈的等级性,使普通百姓不可能随便使用玉器。

    “满意就行,”文丑心想:“这玉壁本来想留待以后,礼送顶头上官的,也能留个好印象,若是再不满意,那我也没法了。”

    “玉徳、玉徳,君子之器。”文宇犹自观看那玉壁,口中啧啧叹赞不止。

    “咳!”文丑轻咳了一下,面向正观看玉壁的文宇道:“叔父,小子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噢,何话,说来听听。”文宇稍显尴尬的将玉壁放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