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网om,。

    慈禧固然心潮彭拜,关卓凡在一旁,也是颇为感慨的,不过,两个人的“点”,并不一样。

    关卓凡感慨的是,原时空的仁寿殿,其实是面阔七间的,因为自己这个穿越者,仁寿殿才在本时空变成了面阔九间。

    原时空,仁寿殿局促于七间的规制,并不是因为什么“僭越”的问题。

    虽然,为了讨慈禧的欢心,起了一个“仁寿”的殿名,但仁寿殿作为处理政务的场所,主要的使用者,是德宗,不是慈禧——彼时的慈禧,名义上已经“撤帘”了。

    就是说,仁寿殿其实是“天子正殿”,不是“皇太后正殿”。

    堂堂的“天子正殿”,面阔只有区区的七间,是因为——钱不够了。

    颐和园是清漪园的复建,但是,限于财力,原时空的颐和园,只恢复了清漪园三分之二的规模,而且,其中不少的殿阁,都是原版的“简化版”——仁寿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清漪园时期,仁寿殿曰勤政殿,听这个名字,便晓得它是皇帝在园内的“正殿”——并不是什么“皇太后正殿”——因此,正正经经,面阔九间。

    清漪园重建,易名颐和园,勤政殿易名仁寿殿,面阔九间变成了面阔七间。

    如今,它又变回来了。

    关卓凡想,仁寿殿的变化,算是历史的变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吧——不论是原时空,还是本时空。

    这个变化,不仅仅是财力的变化。

    事实上,即便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各种物价变动因素,原时空的颐和园——简化版的清漪园——的造价,也远远超过了原版清漪园,最重要的原因,无他,两个字:“**”。

    修建清漪园的时候,“大工”的工程款,八、九成“到工”,落到经手人腰包里的,大约一到两成;修建颐和园的时候,倒转了过来,“大工”的工程款,只得两成“到工”,落到经手人腰包里的,有八成之多。

    这么搞法,钱怎么可能够用?

    这是关卓凡为何一定要“另起炉灶”,坚决不许内务府染指“大工”的原因。

    另外,组织、动员的能力,清末也比不上清朝中期了。

    穿越七年,较之原时空,不能说整个中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系统性的变化,但是,就某些局部来说,确实已经发生了根本的、系统性的变化。

    我应该为自己骄傲。

    好吧,说回那位心潮澎湃的御姐。

    此时的慈禧,看什么都是赏心悦目的,她开始留意慈安说的“哎哟,院子里头,摆了这许多的东西”了。

    慈禧很快发现,院子里的太湖石,并不止于门口的那块“照壁石”——除了居中的“照壁石”之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摆了一块形态各异的太湖石。

    皇夫介绍,这四块太湖石,寓春华、秋实、夏荣、冬枯之义,称“四季石”,连同“照壁石”,可比拟庐山的“五老峰”,称“峰虚五老”。

    两位皇太后都连连点头,“有意思,有意思!”

    关卓凡又说,这个“四季石”,其实是圆明园的旧物——自圆明园“水木明瑟”移来,上头还有高宗纯皇帝的御笔。

    两位御姐都是一怔,细看时,果然,那块“春华”的下半部,刻着高宗的题诗:

    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斯时斯景谁图得,非色非空吟不成。

    再细看,连印章都刻了上去,一方是“惟精惟一”,一方是“乾隆宸翰”。

    慈安嘀咕,“怪不得有点儿眼熟呢。”

    既知这是圆明园的旧物,两个女人的心境,就变得十分复杂了。

    慈禧注目片刻,轻轻的说了声,“也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