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地理时务,刘偶斋确实隔膜,”关卓凡说道,“可是,孔、孟的书,写在两千多年前;程、朱的书,也写了七、八百年了。小說,艮翁你想啊,圣贤再洞烛世代,这千百年之后发生的事情,他们又如何晓得嘿嘿,难道掐指一算”

    顿了一顿,继续说道:“所以,后世种种,自然是写不到圣贤书里去的。刘偶斋孔、孟、程、朱之书虽然都读熟了,一涉时务,依旧荒唐,也就不奇怪了。”

    倭仁呆了一呆,张了张嘴,却没有说出什么来。

    关卓凡的话,皮里阳秋,味道古怪,该怎么接口他可不像真为刘云溪打抱不平,可是,也没理由抱怨孔、孟、程、朱不能“洞烛百代”啊这个

    “艮翁,”关卓凡笑了一笑,好像知道倭仁在想什么,“你别误会,我可不敢非议先贤后人不肖,要好好自省,自个儿是不是不够争气怎么敢把责任推到老祖宗头上”

    “王爷,我,这个愚钝,呃,就请王爷明示吧。”

    “圣贤的书,当然要一如既往,读熟、读透;不过,除此之外”

    关卓凡加重了语气:“中外时务,也不能隔膜了毕竟,举业出身的读书人,不仅仅是埋首书斋里做学问,更要襄理天子,抚牧万民嗯,是要与闻国计、参知政事的如果都像刘偶斋那个样子嘿嘿,这个天下,会给治理成什么样子”

    “王爷似乎过虑了刘偶斋那样的。毕竟只是少数”

    关卓凡打断了倭仁的话:“只怕不少”

    言罢。站了起来。来回踱了两步,说道:“艮翁,我晓得,颇有人抱怨,我用人,少用正途出身,多用杂途出身可是,真正叫无可奈何正途出身。如果有足够合适的人才,我何必舍近求远我难道不愿意听言路的一片颂扬之声实在是没唉,实在是难”

    顿了一顿,又踱了两步,说道:“现今的世道,真正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外形势,日夕万变一心只读圣贤书是要的,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是决计要不得的了许多正途出身的人,如刘偶斋之流。还是没有醒过味儿来”

    “国计所关,一出一入,要么,几百万两银子的上落,要么,几千颗人头的去留艮翁,你想一想,责任如此之重大,我怎么敢用昧于形势之人我如果一味讨言路的好儿,所用非人,那不是欺君,不是误国吗”

    倭仁本就不善言辞,他又是理学宗师,讲究“诚心正意”、“察几慎动”,关卓凡说的,尖锐固然尖锐,恳切却也十分恳切,思来想去,竟是无可辩驳

    不由就长长的叹了口气。

    关卓凡见倭仁已有所动,心里暗笑,面儿上,却是神情愈发郑重,微微皱着眉,叹道:“其实,也怪不得这班读书人从县式到殿试,大小无数考试,都以时文为主,也没有两次正经考时务的读书人十年寒窗,一切心力,全放在时文上面,时务上面,自然隔膜,荒唐如刘偶斋,也就不稀奇了”

    “时文”,就是八股文;“时务”倭仁自然而然,想到了三个字:“时务策”。

    “时务策”,这是远比“时文”更加古老的一个名词。

    唐、宋科举,经义之外,都要考“时务策”,也叫“试策”、“策论”,即要求考生对时政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议论。彼时,经义、时务并重,两者不可偏废。

    到了明朝,“时务策”的考试,基本取消,集中考试考生对经义的理解和掌握。

    清承明制,虽然还在各级科举考试的一头一尾“县试”和“殿试”中,留了一点“时务策”的尾巴,但其对考生的逐级进迁,不存在什么实质性的影响。所以,考生的精力,依旧几乎百分百放在了经义上面。经义是用“时文”八股文来诠释的,因此,考生十载寒窗,绝大部分光阴,都花在了八股文上面。

    八股文成于明,年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