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被海商们运走,清江浦的商人们总觉得自家天下无双,这次却知道天外有天,海商们的购买力好似无穷无尽,多少货物运过去他们也能吃下,到这个时候,那些眼光只在运河上的漕运豪商们才意识到市场不仅仅是大明天下。
徐州集市上那边的销售铺货同样兴旺,牛车、马车还有骆驼组成的商队从山西和陕西渡过黄河而来,然后满载而归,这些货物不仅是卖到山西和陕西,还要去往塞外草原,还要去往西域各处。
谁都知道要打大仗了,可生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甚至还因为徐州兵马的军需暴增,让大家结结实实的发了一笔财,相比于这个,大明朝廷则是征发征用为主,势力通天的豪商固然能在兵部和户部拿到大笔银子,可没有背景靠山的就要吃大亏了,眼下居然有北直隶的商人逃进徐州..
当然,江南那边的商人们一边生意照做,一边鼓动着京师的党人们对徐州作战,与其在徐州强豪的地盘内发财,还不如把这个地盘拿过来,或者交给自家人掌控,这样就没必要缴纳那么多费用,还可以坐地收钱,贸易厅对这些人的态度也很平和,只要你按照规矩来做生意,那绝不会拦着你发财赚钱,反正这些豪商赚的再多,也没有一文钱贴补到朝廷和官军身上。
伴随着商业贸易兴盛,徐州的各个工场也在扩建招工,连轴转的进行生产,归德府和临近开封府的很多田地,无论对徐州敌视与否,都开始种植棉花,徐州那边提供棉种提供人员指点耕种,甚至还特意下了定金,怎么算都比种粮要合算很多,大批来自河南的劳力涌入徐州的各个工场。
但相对的,赵家军农垦田庄第一次感觉到了人力的不足,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人多地少,种出来的收获维持不了温饱,还要依靠外来的输入,后来田地多了,人也多了,收成越来越好,不仅能自给自足,还可以供应外面,甚至还有空余的人力纺纱织布,但青壮们被选拔去做候补军兵、军兵和团练,有各项技能的去做工匠,还有不少人被招募去做工,另有那些有才华勇气的人被选拔出来做庄头管事等等。
在于此同时,赵字营控制的地盘还在扩大,山东兖州府、南直隶的凤阳府都是地方广大,可兖州府因为灾荒和战乱人口稀少,凤阳府因为中都所在等原因同样人口不足,这两处都只能说是地广人稀,徐州控制的庄丁分摊下去已经有些不够了。
云山行和贸易厅下的各处商行一直在邻近各省招募屯垦庄丁,可这两年周围没什么灾荒民乱,对于故土难离的百姓们来说,只要能活下去就不会背井离乡,而江南和江淮的地震也带不来太多人口,因为这边富庶繁华,自我恢复的能力很强,至于辽东那边,眼下辽东皮岛各处才刚刚开港,朝廷又是这般开战的架势,更不要提郑家大帮还没有理顺,运送招募人口陷入停滞。
有足够的田地却没有足够的人来耕种,这是赵进和伙伴们的一块心病,没有足够的人口,没有足够的粮食,对后继壮大和根基稳定都是麻烦,所以眼下最要紧的,就是保持直接控制人口的增长。
“..招募辽民是最要紧的,此外就是抓捕俘虏..”大家对这个都有共识,想要做到这个,只有开战。
既然朝廷想要大打出手,那就不是徐州擅自挑衅,不会有人觉得徐州一意谋反,现在天下人所看到的是,徐州没有什么狂妄自大的要求,没有要求官职,没有要求地盘,甚至没有要求钱财,可大胜之下的如此低调,但朝廷却执意兴兵。
大明官员士子对朝廷此举大多是支持的,哪有恶霸豪强不知好歹,对朝廷指手画脚,长此以往,体统何在,规矩何在,若是其他人照做那岂不是处处大乱,而处于战场以及周围的各处,北直隶东南部分,山东全省,河南西北部分,以及南直隶江北大部,则是士绅百姓都极为反感,心想朝廷未免太不知道好歹,那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