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1/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PS:看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在战后李思等三人都不愿居功,而是猛烈的吹捧毕舒的功业,毕舒的威名就此在凉州竖立起来了,成为了凉州赫赫有名的名将。

    不要奇怪,其实在古代一个将领能捞到一次大战的机会并获胜,就是相当不容易的事了。

    与后世很多所谓一首歌歌手一样,古代很多将领也是一战出名的将领。

    当然了更多的是一战就失败甚至送了命的将领,他们中的多数人再也没有挽回自己名声的机会了。

    毕舒率部先是一战平定了西城、安阳,又一战击破了十家羌人部落,称为名将也算得上实至名归了。

    接下来就是善后的问题了,可怜的刘贾是无颜再回上禄了,所以毕舒干脆的任命李思为上禄县令、都尉,李念为武都道县长,负责守卫武都西部地区。

    伐同和治明畠都得到了骑都尉的头衔,与赵昂一道驻守羌道,安抚羌人。

    毕舒亲自率大军前往羌道一带,向羌人显示朝廷的强大。

    随后他将羌人的部落打散重编,每一百户牧民构成一个群落,首领称为百户,直接向武都太守负责。

    当有新生的家庭出现的时候要离开原有的群落,根据朝廷的安排加入到不足编的群落里。

    要是没有不足编的群落接纳多出来牧民就重新组建新的群落。

    冬天时各个百户要按照指定地点到平原越冬,并趁机进行各种交易活动、领取补助和上交税款。

    与内地的军事制度一样,每个百户也必须出人加入军中效力,有自带马匹的给予额外的补助。

    但是后来的变化出乎李归和毕舒的预料,与内地不同,羌人当兵的热情要高得多。

    越是在之后大战频发的年代,这种趋势就越明显,最后多数羌人壮丁都主动抛弃了牧民的职业,加入了军队捞取赏赐。

    要知道,寒冷的冬天、崎岖的道路、饥饿的狼群和野外饥肠辘辘的野蛮部落,使得牧民们的死亡率极高。

    而与军队的收入相比,牧民的收入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危险性实际上也没差太多。

    这种情况就造成了百户体系的逐步瓦解,尤其是多数参军的羌人都没有再返回边疆,而是重新在生活安逸富庶的内地安了家。

    羌人人口的急剧流失使得百户体系逐步难以维系。

    到了四十年后,在武都太守的建议下边疆一带的百户全面向境外蛮族开放,大批高原上的人迁到了武都郡、陇西郡等地。

    新的一轮轮回又开始了,只是羌人这个称呼步氐人的后尘开始逐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毕舒意气风发,返回下辩时还难以抑制自己兴奋的心情,但是不久后朝廷的一纸任命让毕舒吓出了一身冷汗。

    王允等人趁董卓不在的时机任命毕舒为护羌校尉。

    他们的目的很简单,一是破坏瓦解李归势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他无力和董卓勾结在一起;二是想借机拉拢毕舒这位名将,使他为他们出力。

    要知道,毕舒也是并州太原人啊,和王允是正儿八经的太原老乡。

    反正自中平元年(184年)夏育短暂复出又迅速被撤后,朝廷一直就没再任命新的护羌校尉,这个烫手的职位无人愿接,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拿来做人情。

    但是他们敢给,他毕舒不敢接啊。

    一是他对李归忠心耿耿,绝无二心;二是他深知自己一旦见疑,自己的手下绝对不会追随自己的,一个处理不好杀身之祸就在眼前。

    他立刻将部队交予庞德统帅,自己连夜赶回了南郑,当面表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