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4)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后世也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但是时移势异,百姓憔悴于虐政,而没有迁徙的自繇。历史上外族入侵,政治动荡的时候出现过衣冠南渡的事,但人类总是安土重迁,很多时候宁愿选择妥协,也不愿抛家弃舍到陌生的地方求生存。

    况且古代的敌国往往是半斤八两,最多只是五十步笑百步的区别,既然没有王道乐王,谁来做皇帝都是一样。既无迁徙的自繇,也无迁徙的愿望。

    东华国广土众民、历史悠久,在仙界可说是异数。但是疆域越大,治理起来越是困难。层层设官,冗官冗费,不但无益于致治,反而尾大不掉,成为**的根源。

    数百年前,泰西道术长进,器物日渐精利,一举打破了神道统治,许多邦国都建立起仙道制度。

    自盘古开辟以来,神道和仙道互为消长,神道注重秩序,仙道提倡自繇,自从诸天大战之后,仙道制度便成为仙界的潮流。

    仙道倾向于自繇、平等,对兵争可能有一些消极作用。战国后期,秦和六国都成为军国,以军功为赏罚,最终秦灭六国,建立帝制。

    历史上文明不敌野蛮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中夏更是数度悲剧重演。但其实文化和武力也不是相互妨害的关系,文明战胜野蛮同样比比皆是,王朝武力的消褪往往是由于政治的腐化,而腐化不但能腐蚀武力,同样破坏文化。

    自古文治武功不可偏废,单纯的武力只能导致野蛮侵略,穷兵黩武,这是中夏耻于为之的。武力虽以健全的文化为支撑,这就是武人的武德。

    兵事的威力是显而易见的,秦灭六国,都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他也自以为功超三皇,德过五帝,号称始皇帝。真可谓是贪天之功。

    历史上地域广大的帝国不下十数,时至今日,都已灰飞烟灭,成为陈迹。只有中夏二千多年合多分少,版图渐次加增。显而易见,这并非武力的扭合,而是人文化成之功。

    秦国数世经营,扫灭六国,终因严刑酷法,二世而亡。项羽虽大封诸侯,不久并归于汉。可见民人的心理已根本转移,早就造成大一统的空气。

    孟子‘王天下’的理念虽未实现,七国相互攻伐,杀人盈野,最后的结果也仍是如此。假使有一国能实行仁政,或许可以兵不血刃统一天下也未可知。

    春秋时代虽有邦交礼仪,到了战国反而气候大变,这可能是秦、楚这两个新兴的国家文化较低,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除了燕国之外,战国七雄已经没有老牌诸侯国,旧有的礼仪自然也无人遵守了,最后就只能走上武力攻伐的道路。

    话说回来,如若周天子的权威尚在,各国自然相安无事,孔子就不用感慨礼崩乐坏,故而秦汉以下只是换了一种统一方式,由封建邦国变成了郡县帝制,不过这一转变,文化上的联系就更加紧密了。

    仙界也可说是霸国林立,经过两次诸天大战,修罗霸国元气大伤,四洲七海总体还算太平,各种形式的明争暗斗却很不少。

    古人说,‘守在四夷’,舜帝放逐四凶便有这层意思。东华国雄踞中央龙族故地,藩属极多,可惜国运衰微,劫数难逃,自顾尚且不暇,四夷藩国也就丧失殆尽了。

    东华国历史有一个大的趋势,就是重心的南移。诸天大战之后,修罗霸国的势力已经退出炎方。东华国可以借此机会重新掌控这些地区。

    可惜聚麀门腐秽无能,除了横征暴敛似乎没有别的兴趣。其实不管武力再强,徒众再多都不能保证一个仙廷屹立不倒。

    孟子主张王道仁政,和他人性本善的观念是分不开的。如若国君世卿都是本性善良、大公无私,王道仁政自然不难实现。无如这些人恰是一些自私自利、磨牙吮血的衣冠禽+兽,不管是王道仁政还是仙道制度自然绝无实现的可能。

    枕戈城地方虽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