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3/3)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文明之树能结出硕果,不能不说是道德智能的功劳,后人不能杀虫除草,使其永葆生机,反而要连根绝除之,实在是丧心病狂,枉为人子。

    老子说少私寡欲,较为可取。绝学无忧,则值得商榷。盖因私和欲多被认作负面的东西,‘私’确实是人类的大敌,人类能制伏鸟兽,便缘于群道的发皇,组织种种团体,而‘私’则是群道崩溃的根源,宛如堤坝上的虫蚁,任何组织的崩溃都是因私害公的结果。

    道学家认为‘欲’是有害的。主张‘存天理,灭’,一些宗教家也多有禁欲的主张。一个‘寡’字可以看出老子是主张节制欲求的,或许他认为私和欲难以禁绝,但是要加以节制。

    至于学,先儒说学是仿效的意思。‘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人类有历史,而鸟兽没有历史。便是因为人类既能学习,又能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人类文明便是这种智识积淀的结果。

    ‘绝学无忧’,固然有一定道理。学为理智,忧为情感,情感有顺适的,有不适的。忧大抵是一种不适的情绪。理智皆有情感基础,换而言之,老子认为学习本身是含有苦味的,学得越多,忧患越深。

    与之相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把学习当作愉乐的事,想来不学不但不能解决他的忧愁,反而会减少他的乐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忧愁的情绪,做什么都会忧愁。学亦忧,不学亦忧,世间不学之人比比皆是,无忧之人能有几人?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子独以学习为忧,老子其器小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为尧舜。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恻隐c羞恶皆为情感的范畴。又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这良知便是从性c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c情c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c情c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c四情发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从善性c四情派生出来的,纯然是善的,理智虽以情感为基础,亦受情感所左右。

    与之相反,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孔子把学习当作愉乐的事,想来不学不但不能解决他的忧愁,反而会减少他的乐趣。

    老子不知情感在先,理智在后,有了忧愁的情绪,做什么都会忧愁。学亦忧,不学亦忧,世间不学之人比比皆是,无忧之人能有几人?

    孟子说,‘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子其器小哉!

    孟子道性善,人人皆可为尧舜。又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恻隐c羞恶皆为情感的范畴。又说‘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良知便是从性c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c情c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c情c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c四情发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这良知便是从性c情中自然流露的,所以说是不虑而知。性c情c智,一脉相承。王阳明特别提倡‘致良知’,确实有所洞见。

    然而若不明性c情c智三位一体,良知乃是从善性c四情发出,后学末流放纵偏激的性情,便和致良知南辕北辙了。

    良知和理智并不相同,良知是从善性c四情派生出来的,纯然是善的,理智虽以情感为基础,亦受情感所左右。松语文学免费小说阅读_www.16sy.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