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第(2/2)页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孟都是儒家无可争议的圣人,而都不赞同极端道德、绝对道德,尾生的信、伯姬的义想必不会得到两人的赞赏。

    西学东渐以来,时人纷纷逢迎新道德,将旧有的道德呼为旧道德,尽在扫除之列。忠、孝、节、义都根本摇动,实际却没有逃出道德全好的观念。道德哪有什么新、旧之分,只是理学盛行以后,大讲极端道德、绝对道德,结果反而成了不近人情的坏道德。

    道德是为了养人,不是为了害人,更别说吃人,朱子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挑出来,和论语,孟子列为四书,真是极有见地。可惜中庸很难把握,孔子都说,白刃可蹈,中庸不可能。再加上佛、道两家消极避世,儒家有为竟然落入顽固保守的境地。

    中庸之难以把握就是因为它需要一些情商,并不是单纯恪守一些清规戒律,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孔子便不会这么说,孔子说,无可无不可,但要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就需要将人际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

    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那是将道德仁义放在生命之上了,尾生、伯姬都为信守道德丢了性命,然而却不值得效仿。

    孟子说,金比羽毛重,难道是拿一个金钩和一车羽毛相比得出的结论吗?

    可以死,可以不死,死伤勇。道德重于性命,但也不是让人为了道德白白去死,理学家说,饿死事失节事大。

    苏武陷于匈奴,北海牧羊十八年,餐雪食毡,不变操守,用这话来衡量,那是不错的。专拿这话去责难一些柔弱妇女,可就有些不近人情了。

    所以说,德和才,道德和才能实在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妨害的两种事物。有德必有才,有才必有德,不过德、才都有大小、好坏的分别。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